“超分子治疗与诊断技术研究所”由马达教授领衔,团队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4人,主要以超分子为主题,紧跟国际超分子研究前沿,积极开展理论基础研究。团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多水平多层次开展相关研究:
新型大环芳烃的合成及其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设计合成具有结构特色的发光大环,探索其在传感、成像和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新型含氮超分子主体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设计开发新型含氮大环芳烃及有机笼,探索其在分子识别、药物运输、智能材料、分子传感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新型氮杂富碳大环分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新型氮杂富碳大环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推动着超分子化学和氮杂富碳分子材料的发展。在全碳大环分子中引入杂原子,有望拓展其在分子识别、自组装、催化以及生物活性等领域的应用。
醛酮极性反转的不对称反应研究及其在构建药物骨架中的应用:以羰基衍生腙和肟为研究对象,发展不对称新反应研究,从手性诱导模型、反应机理、反应类型进行探讨,并对重要的手性药物骨架进行合成研究。
PI:马达,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1.9-2005.7北京大学,应用化学,学士;
2005.8-2010.9马里兰大学(美国),有机化学,博士;
2010.10-2014.5北卡大学(美国),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2014.6-2020.11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0.9-现在台州学院,医药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材料;超分子化学;体外诊断技术
科研项目:
2017-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新型开环葫芦脲衍生物的药物输送材料(21672042),主持。
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柱芳烃的高分子药物输送载体(51503042),主持。
2020-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生物活性分子和超分子合成化学(21921003),参与。
代表性成果:
[1] Nature Chem. 2012, 4, 503-510.
[2]J. Am. Chem. Soc. 2013, 135, 5250-5253.
[3]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1358-11362.
[4]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614-12618.
[5]J. Mater. Chem. A, 2017, 5, 2514-2518.
[6]Chem. Commun. 2017, 53, 8739-8742.
[7]Chem. Commun. 2018, 54, 9486-9489.
[8]ACS Applied Mater. & Interfaces. 2020, 12, 7974-7983.
[9]Chem. Commun. 2020, 56, 4192-4195.
[10]Nanoscale 2014, 6, 6415-6425.
[11]Chem. Eur. J. 2019, 25, 2272-2280.
[12]Mol. Pharmaceutics 2015, 12, 3518-3526.
[13]J. Org. Chem. 2018, 83, 4147-4152.
朱成浩,博士,讲师。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9.09-2013.07,常州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士
2013.09-2016.07,常州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硕士
2016.09-2020.07,华东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
2020.07-2022.07,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后
2022.08-至今,台州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金属催化
代表性成果:
[1] C. Zhu, H. Chu, G. Li, S. Ma*, J. Zhang*,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9246.
[2] C. Zhu, J. Zhang*, Chem. Commun. 2019, 55, 2793.
[3] C. Zhu, G. Xu, J. Sun*,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1867.
[4] K. Liu+, C. Zhu+, J. Min, S. Peng, G. Xu, J. Sun*,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2962.
[5] C. Zhu, G. Xu, D. Ding, L. Qiu, J. Sun*, Org. Lett. 2015, 17, 4244.
[6] C. Zhu, L. Qiu, G. Xu, J. Li, J. Sun*, Chem. Eur. J. 2015, 21, 12871.
[7] C. Zhu, G. Xu, K. Liu, L. Qiu, S. Peng, J. Sun*, Chem. Commun. 2015, 51, 12768.
李硕,理学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超分子化学、大环有机发光材料
代表性成果:
[1]Nat Commun 2022, 13, 2850.
[2]Org. Chem. Front., 2022, 9, 4394.
[3]iScience. 2020, 23, 101443.
张鑫,讲师,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超分子化学
代表性成果:
[1]PNAS. 2021, 118(47) e2112973118.
[2]Org. Lett. 2018, 20, 708−711.
毛丽俊,讲师,博士。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0.09-2014.07 扬州大学,应用化学,学士;
2014.09-2017.07 四川大学,有机化学,硕士;
2017.09-2021.12 华东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2021.07-现在 台州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超分子化学,超分子自由基
代表性成果:
[1]Nature Commun. 2020, 11, 5806.
[2]Org. Lett. 2017, 19, 18-21.
[3]Org. Chem. Front. 2021, 8, 4678-4684.
[4]Chin. Chem. Lett. 2021, 32, 3331-3341.
[5]New J. Chem. 2018, 42, 3857-3866.
[6]Chem. Sci. 2021, 12, 13648-13663.
[7]Chin. Chem. Lett. 2022, 33, 1870-1874.
章彦婧,硕士,实验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7.09-2011.07 安徽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
2011.09-2014.06 杭州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
2022.09-至今 台州学院实验员